相關新聞

專家研究解密 虎鯨撞船只為好玩

美國野生動物局官員記錄橫斑林鴞數量。圖/美聯社

停在花朵上的黑紋食蚜蠅。圖/法新社

奧勒岡州的橫斑林鴞。圖/美聯社

虎鯨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圖/美聯社

庇里牛斯山布哈魯艾洛隘口如昆蟲高速公路。圖/法新社

阿拉斯加也曾記錄到虎鯨衝撞漁船。圖/美聯社

一隻虎鯨在直布羅陀海域玩一艘帆船的船舵。圖/美聯社

過去曾有虎鯨玩弄其他動物的紀錄。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最近5年歐洲伊比利半島附近海域先後發生數百起虎鯨攻擊船隻事件,令人懷疑這是虎鯨對人類的報復行動。不過,10多名研究虎鯨行為專家,經過多年研究後做出結論:這些行為只是無聊的青少年虎鯨在玩。

2020年以來葡萄牙、西班牙和摩洛哥沿岸等海域頻傳虎鯨衝撞船隻,尤其喜歡攻擊船舵,至少有673艘船受害、其中幾艘船因此沉沒。為此,當地政府召集生物學家、海洋產業代表成立工作小組,與政府共同調查虎鯨衝撞船隻的原因,希望設法遏止這種情況。

這個工作小組今年2月提出結論報告:這群虎鯨只是想找樂子,在廣大又開闊的海洋中,這些船隻的船舵成了牠們的首選玩具。參與這項調查的非營利動物保育團體「動物福利協會」(AWI)資深科學家羅斯(Naomi Rose)說:「這種行為看起來像是在玩,雖然非常危險,但是對牠們來說,這就是遊戲。」

根據研究結論,衝撞船隻的主要是一批為數約15隻的虎鯨,大多為5到18歲的雄虎鯨,成年虎鯨並不參與;至於也出現在事發現場的少數幾隻雌虎鯨,「似乎只是在那看著正在玩耍的孩子」。

研究報告指出,這群虎鯨的本意顯然只是想用鼻子和頭部輕碰船舵,然而,就算是年輕的虎鯨體長也在2.7到4.3公尺之間,輕微的碰觸也足以損壞船舵。鯨魚保育組織「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科學委員會主席澤比尼(Alex Zerbini)說,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這些虎鯨的行為具有攻擊性,「這比較像是好玩,而非蓄意的行為」。

儘管先前已有虎鯨玩水母和獵食對象的紀錄,但是伊比利半島海域所見這些情況,是虎鯨玩耍行為的新層次,而這可能與虎鯨主要食物黑鮪魚族群數量回升有關。羅斯指出,過去幾十年黑鮪數量短缺,虎鯨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覓食,但是隨著這種鮪魚數量回升,「虎鯨不需努力尋找鮪魚,因此突然有了大量空閒時間」。

目前還不清楚虎鯨為何會對船舵特別感興趣,澤比尼推測,可能是先有一隻好奇心重的少年虎鯨被船隻航行時產生的氣泡吸引,「也許牠碰了碰船舵,發現很好玩,這種行為就開始在同伴中傳播」。換句話說,這就像人類在社群媒體上如病毒式傳播的挑戰遊戲風潮。

然而,對船上人員來說,這可能並不好玩。羅斯擔心,船員發射信號彈或用其他方式嚇阻鯨魚,可能不僅會傷害鯨魚,也會反讓虎鯨更加覺得好玩。為了保障人與鯨魚平安,研究人員將測試幾種解決方法,包括將船舵材質換成粗糙或凹凸不平材質,或者在船上安裝可發出敲擊聲的裝置、在船邊懸掛一排負重線,虎鯨不喜歡這些東西。

澤比尼說:「我們不希望有更多船隻沉沒或人們身處險境,但是也不希望這些動物受傷,要記住,這是牠們的棲息地,是我們闖入了牠們的領域。」

昆蟲飛越隘口  遷徙景象超魔幻

歐洲西南部的最大山脈庇里牛斯山(Pyrenees),每年會出現一種奇妙且壯觀的自然景象:千萬隻昆蟲穿過一道狹窄的隘口遷徙,研究這種現象的英國科學家形容相當「魔幻」。

英國艾克斯特大學研究團隊經過4年研究,6月在英國《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提出研究報告指出,位於法國、西班牙邊境海拔2273公尺的布哈魯艾洛隘口(Puerto de Bujaruelo),有如昆蟲「高速公路」,每年有高達1700多萬隻昆蟲飛越這處寬僅30公尺的山口,進行大規模遷徙。

該校生態與保育中心研究員霍克斯(Will Hawkes)形容,大批昆蟲成群飛舞,如同一條深色飛毯,伴隨著低沉的嗡嗡聲,這幅景象「很魔幻」。

這項研究源於1950年英國鳥類學家伊莉莎白(Elizabeth Lack)和大衛.拉克(David Lack)夫婦偶然目睹大量黑紋食蚜蠅(marmalade hoverfly)穿越這處隘口的奇觀,因此研究團隊來到同一地點,記錄這種昆蟲遷徙行為。

不僅黑紋食蚜蠅,研究人員也觀察到白粉蝶、蜻蜓和家蠅等多種昆蟲,同樣循這條路線遷徙,牠們可能從歐洲北部出發,往南飛到西班牙、或者更南方過冬,在陽光充足、氣候溫暖、乾燥時數量最多,研究記錄到最高「每分鐘平均每平方公尺超過3000隻通過」。

研究負責人沃頓(Karl Wotton)表示,看到如此多的昆蟲同時朝同一方向、有目的性地移動,是一個自然奇觀。霍克斯指出,在全球昆蟲數量正急劇下降之際,希望這項調查能夠促使人們加強保護昆蟲棲息地。

保育西點林鴞  美另類作法惹議

為了挽救被列入保護的「西點林鴞」(spotted owl)免於滅絕,美國政府打算大規模撲殺入侵其棲息地的另一種貓頭鷹「橫斑林鴞」(barred owl)。但是這種以撲殺保育物種的做法引起龐大爭議。

美國魚類暨野生動物管理局7月初發布的這項策略,規畫從明年春天展開撲殺,未來30年內將在奧勒岡、華盛頓和加州射殺多達45萬隻橫斑林鴞,希望遏止這種貓頭鷹族群在西岸持續擴大,威脅西點林鴞生存。

來自美國東部的橫斑林鴞,數十年前開始出現在西岸,入侵西點林鴞兩個亞種北方斑點鴞、加州斑點鴞的棲息地。西點林鴞體型較小,無法與這些繁殖力強、所需生存空間較小的入侵者競爭,整個西岸地區的族群數量已減少一半,在幾處研究區域的減幅更達75%。

北方斑點鴞名列美國聯邦政府生存受威脅物種名單,加州斑點鴞去年被列入保護對象建議名單。過去的拯救措施以保護其棲地為主,但是近年橫斑林鴞大量繁衍,正削弱先前的保育成果。

動物福利和保育界對於以撲殺來拯救物種的想法意見分歧。「動物福利行動」(Animal Wellness Action)創辦人帕塞爾(Wayne Pacelle)直言,「該局此舉是從野生動物保護者變成迫害者」,無法阻止更多橫斑林鴞遷入。支持者如「美國鳥類保護協會」(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認為,橫斑林鴞本就不屬於西岸,減少其數量,長期而言可讓這兩種貓頭鷹共存。

官員表示,這項計畫只會使橫斑林鴞在北美地區數量每年減少不到1%,但是相較之下,西點林鴞面臨的是滅絕之危。政府將在30天徵求意見期之後,做出最終決定。

14 08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