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吳書原設計景觀 融入新荒野美學

吳書原創業多年,發覺屬於台灣設計的風格就是台灣豐富的物種,圖為作品「空總C-LAB都市美學公園」。圖/林澔一

設計嘉義美術館景觀,吳書原藉用嘉義的「木都」概念重塑。圖/太研規畫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吳書原設計的小花園,充滿巧思。圖/林澔一

吳書原出身農學院,對植物如數家珍。圖/林澔一

吳書原設計的美軍俱樂部景觀,有獨特美學。 圖/太研規畫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文/袁世珮

2018年在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以森林園區浩大展示台灣原生植物,到2020年讓五節芒搖曳在打開圍牆後的空總文創園區,景觀建築師吳書原為地景帶來的,從來不是羅馬柱、噴水池與大花海。

那是美,那是自然,那是野放。坐在自家陽台那由垂直生態系圍繞出的小森林中,忘卻樓下車水馬龍,吳書原說:「不再矯揉造作裝模作樣,真正的美才會出現。」

吳書原2012年創太研規畫設計顧問公司,從美軍俱樂部的景觀設計打響名號,台中花博森林園區成為代表作,台北松菸「不只是圖書館」的澡堂花園、空總景觀等,都一再展示其獨特的景觀美學。

英國留學  反思自我提升專業

「只有建築,無法構成都市,建築以外的空間,就是景觀該做。」吳書原解釋自己的工作範圍,公園、廣場、街道、綠地、荒野,就是landscape(地景),「可惜景觀在台灣,過去只是填鋪建築物的縫隙。」

綠地、荒野,這一直跟隨著吳書原的關鍵字,來自兒時的經驗。童年住在台南市的邊上、大約是現今花園夜市的位置,早年那裡是一個潟湖,他記得從窗戶看出去,是一望無際的潟湖,有魚塭、竹林、雜木林。

後來建商來了、潟湖被夷平了、房子蓋起來了、都市擴張了,但曾經的自然被吳書原記住了。

東海景觀系畢業後工作幾年,吳書原再到英國留學,進入英國建築聯盟學院(AA)的都市景觀設計研究所。

在那裡,吳書原看到英國人對自然引進城市的重視,同時,AA這所古老的實驗學校鼓勵學生反思。所以當被問到台灣有名的建築、設計、庭園時,2003年那時的吳書原答不出來,引發反省:「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快30歲才出國,但是我對台灣的認識這麼淺?我對自己很失望。」

從英國回台後,吳書原告訴自己有很多事要做:「今後不管做出什麼設計,我都希望能投到國外的雜誌、拿到國外的獎項,讓世界知道台灣的設計人在做什麼。」他的前幾個案子,都在探討這件事。

豐富物種  台灣獨特設計風格

也因此,吳書原提出兩個問題:什麼是對人有療癒效果的景觀?什麼是屬於台灣風格的庭園?他的答案分別是:呼應自然、台灣原生物種的庭園。

吳書原指出,在過去的3、40年裡,台灣的庭園風格大致是日本坐景式庭園、再轉向歐式或峇里島式庭園,業主只會跟設計師說「我去日本玩,我非常喜歡兼六園」這類的參考,說不出別的。

「這是因為欠缺自己的語彙。」吳書原認為這是業主跟設計師兩邊的怠惰,「沒有原創,模仿到98%的美,它在世界上還是沒有價值,原來的已經存在,我們把它搬過來,不過是做一個小人國而已。」

但到底「台灣該有什麼」?就是吳書原這10年來在思考的課題。

經過吳書原幾年努力下來,他發覺屬於台灣設計的風格當然就是台灣豐富的物種,「用這些物種來做設計,可以創造出非常特別的台灣風格,再加上我們的農作改良實力是世界上最強,都是其他國家無法模仿的。」

於是,這樣的理念逐漸構築出吳書原的「新荒野美學」。「我試著不再刻意雕琢或裝飾,開始去用台灣野生、原生種植物。」吳書原說:「要講植物的美,就是讓它有控制地自然生長。不控制,就是荒廢;有控制叫荒野,就會出現某種美學。」

如此一來,吳書原的庭園就很像雜木林或原野、荒野。

創業理念衝撞主流  堅持自然質樸

吳書原最早被注意的案子是美軍俱樂部。一開始業主也質疑,「給你那麼多錢,你幹嘛種這麼多野草?」但經過長久的溝通與堅持,對方同意試試,沒想到非常成功,並因此帶出花博的案子。

如果說台中花博是一場大規模的展示,吳書原在創業11年間,則是細水涓流在衝撞主流,當然也不斷遇到逆阻。

吳書原受台北市公園處邀約,設計西區門戶計畫的三井倉庫廣場,就在雙子星前的一片3000坪空間,最初開出的條件是「要能容納台北燈會等國家的慶典,讓數幾萬人同時出現的氣派廣場」。

吳書原的提案是以200多棵樹圍繞出兩個矩形小廣場,有活動時是廣場、活動結束後變回公園,並考據出北門靠近淡水河的歷史,植栽設計選用五節芒等禾本科植物,基本元素就是河濱的長草植物。

這個案子上引起國際注意,得到德國iF獎項及世界景觀建築師協會的評審團獎。但是,也收到很多1999。

「它很像新荒野,就有很多居民打1999,說怎麼都沒有人來割草。」吳書原無奈說,公園處去處理了,割完後,原本迎風搖曳的畫面沒了,變得更糟。

幸而空總還能維持設計理念。吳書原說,當原本的軍營拆掉圍牆,90米的仁愛路再擴大40米,寬度已超越70米的法國香榭里舍大道,「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綠園道,為什麼不好好利用?」

嘉義美術館  以木都概念重塑

吳書原希望人可以從仁愛路的各角落流動進到這個綠帶,其中保留了軍營時代的小葉南洋杉,榕樹、樟樹,又新植台灣櫸木、楓香等,草花灌木則是「新荒野」風格。民眾置身此間,很容易忘記喧囂就在咫尺外。

嘉義美術館也是被津津樂道的作品。從日本總督府專賣局的菸酒倉庫、台灣菸酒公賣局到如今的美術館,吳書原藉用嘉義的「木都」概念加以重塑,將入口移到原先的中庭,民眾要穿過一片森林、經過心情的轉換後才進來。

植栽上,吳書原種了台灣櫸木跟楓香等大小喬木,下方的植物不只是野放,還要有優雅,例如幾乎被植栽給淹沒的環型座椅,本身猶如一件藝術品。

清麗蘊於無華  作品核心思惟

吳書原也有大願,計畫要讓台灣的植物使用走向正常化。他指出,台灣過去30年間不只是設計風格的停滯,植栽選種也停滯在30種左右,但台灣有超過萬種植物,市場不要,苗圃就不種,專種建商愛的長紅木,這對於其它9770種植物當然不對。所以他曾幫林務局主持一個國家的植物參考手冊,要給台灣的物種生機。

吳書原的願景是,未來是植物的趨勢改變建築的型態,最好是建築型態已經不明顯,看到的是全面的landscape,「不會因為建築進去而讓這個都市少一片綠地,反而是建構了一片森林。」

現階段,吳書原笑說:「我們還是得接一些麵包案,但絕對不會做巴洛克花園,還是要積極提倡自然野放的風格。」因為他的核心思惟是,「清麗蘊於無華」。

在自家露台  建造出生態系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當吳書原坐在自家露台花園時,就是這個情境。

公寓的頂樓戶,入手時是壁癌、漏水、水管不通,但吳書原看中的前溪後山的location。而如今蓊鬱的花園,最初只是堆垃圾的地方,在他眼中,是絕佳的空間。

吳書原每周六日去花市搬個十幾盆,一盆一盆地往6樓搬,愚公移山,真的移出一片森林。他特別指出自家的植物配置是低中高垂直,而非單盆放置,這樣就不會陽光一晒、土乾了、植物就死。

在他的花園,從草花、地被、植栽、蕨類、小灌木、中灌木、大灌木、小喬木、大喬木,百種植物形成立體生態系,植物層層堆疊形成保護機制,當鳥類的糞便裡帶來了種子,如血桐、野桐,長起來就開大葉子,大葉子庇蔭了下面的植物,等到下面的植物長大後,又擋住陽光,野桐就會消去,這就是一個自然的森林。

「所以景觀設計,我們能夠做的大概是70%,30%是讓這些野的植物自己長出來,幫助所有的生態系走向穩定。」吳書原就這樣,在塵世中弄了個世外桃源。

本版與聯合報「優人物」合作

17 07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