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西夏檔案】有關「牟尼」的翻譯發現

西夏《金光明經》唐卡(殘卷),亞麻,12×85cm。上有西夏文與漢文對譯的「釋迦牟尼佛」榜題,現藏於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圖/維基百科

榜題局部放大。圖/維基百科

文/赫連擁

在語言的演化歷史中,外語翻譯對一國的語言詞彙收集向來是種帶有不確定性的增添活動,其變量有時是極為龐大而驚人的。一個國家語言中的「外來語」是否豐富,亦能夠展現其吸收外來文化的包容度與多元性。

遠在十二、十三世紀,佛經文獻無論對於中原的漢族還是西域民族來說,皆屬「外語文件」,出自佛經的翻譯語言,不僅對佛教在中土的傳播起到非常關鍵的貢獻,亦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詞彙量,這點不容置疑。對當時依附漢文化、並使用漢字作為書寫語言的周邊民族而言,其連帶影響一樣不容忽視。

帶有西夏文與漢文對照、藏於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西夏《金光明經》唐卡,就透露了極其有趣的翻譯選字差異:漢字圈慣用熟知的釋迦牟尼的「牟」,西夏人音譯漢字為「麼」;「尼」字則音譯漢字為「祢」。

「牟」字對照成了「麼」,筆者並不太意外,因為釋迦牟尼也有被書寫成「釋迦『摩』尼」的情況。「麼」和「摩」的漢語讀音有部分重疊,所以如是選字邏輯能夠理解。

古譯語能反映出一個時代的語流,後人得以藉之回溯該字詞的演化與汰換。釋迦牟尼佛的「尼」字讓西夏人翻譯成了漢字「祢」,此「祢」音同「迷」,是「禰」的異體字。而「禰」字除了音同「迷」之外,也念作「你」,音譯是說得過去的。

此外,「祢」原意指奉祀先父之祠廟,即親廟。今人對此字的認知及用法,說起來跟古人頗有代溝。

大膽猜想,西夏唐卡繪師將「祢」作為音譯「Śākyamuni」之「ni」的選字理由,極可能是要避諱梵語「比丘尼」(Bhidsunt) 的簡稱「尼」,即指佛教中出家修行女子之意。不排除有刻意避免「望字生義」,不希望初讀譯詞者將釋迦牟尼佛聯想成女性和女尼的考量。

自古以來,翻譯詞彙的流通與俗定,取決於是否有官方介入制定標準與收錄、使用群體的接受程度,以及,在流通期間是否有其他更為精準或更受歡迎的翻譯所取代,甚至有官方出面統一修訂,這些都是該譯詞是否繼續存留使用的關鍵因素。

顯然,西夏時代「釋迦麼祢佛」的漢文譯法,隨著國家消亡沒能繼續流通下去,也許,連官方校訂統一這道程序都來不及做到。若不是被留在了唐卡殘片上,後人還真不知有此插曲。

而最有意思的莫過於,「祢」字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多作為基督教徒對耶穌書面語的第二人稱之尊稱,取部首「示」與「你」的結合,讀音同「你」。這是經年累月透過「多數決」,將一個原本並不作該解釋的字轉化作主流用法的語言發展,屬於「信徒認證」的最強範例。

10 07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