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點滴細究破碎原因 修復歷史瑰寶

國人慣以訂書針裝訂文書,容易對檔案造成損害、炙痕,修復師必須先細心除釘,然後才能進行後續修復步驟。圖/中央社

修復師必須具備細心、耐心,修復檔案時不能造成二次傷害。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斑駁破損的紙張攤平在桌面,掉落的紙屑使得上頭字跡缺損難以辨認,檔案修復師靜靜凝視,試圖拼湊這份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檔案,曾經歷什麼樣的過往,又要如何讓它重現於世人眼前。

「檔案不像病人會說話,我們要透過眼睛、透過線索,去發現他經歷了什麼」,有著12年檔案修復經驗的國發會檔案管理局檔案典藏組助理研究員、檔案修復師陳郁琳形容,這份工作好比醫生與病人,只是病人沒辦法開口,醫生必須仔細觀察,也許這份檔案過去放在很潮溼的地方,有白蟻、有蠹蟲,確認病因與病灶之後,才能擬定後續的「療程」。

陳郁琳經手的政治檔案當中,包含自白書、監獄裡寫的遺書,「這些文字非常有重量、非常沉重」,想到當事人寫下這些字跡的苦澀心情,修復師更加謹慎肅穆,希望這份濃烈的情緒能夠透過檔案保存下來。

紙質類占比97%  有些成為檔案磚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局典藏檔案裡,紙質類檔案占比超過97%,若因環境或保存不當,紙張發生脆化、泡水、潮溼、蟲蛀等情況,就會送到修復師手上「搶救」,經由專業技法,讓紙質檔案恢復到能夠翻閱的程度。

檔案局局長林秋燕說明,過去機關缺乏檔案保存的觀念,檔案雖然存在,但往往徵集至檔案局時已經渾身是傷,部分經歷漏水、淹水變成檔案磚,紙張全部黏在一起,翻都沒辦法翻。

陳年檔案走過顛沛流離的歲月,送至檔案局之後,會先進行點交、整理,並經過2輪冷凍至-25℃的除蟲作業,而後有損壞情形的檔案,會送到修復室,依據檔案受損程度、材質,進行細緻的修護處理。

「拿到檔案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與檔案對話」,陳郁琳說,修復工作開始前,她會先與檔案對視一陣子,想著「你經歷了什麼?我要怎麼處理你呢?」

熱愛修復工作  成就感難以言喻

將檔案輕柔放置於桌上,修復師仔細研究檔案的材質、紋理、破損情況,為受傷的它量身打造療程,小心翼翼地清除釘書針,不能讓脆弱的紙遭受多餘傷害,同時固色、避免檔案上的筆跡暈開而模糊不清。

「把紙托上去也沒這麼簡單」,陳郁琳解釋,檔案整平之後,修復師會進行托紙,意即將老舊紙張後方托上一張底紙、增加強度,以便後續翻閱、掃描等行為。托紙後,接著上牆,經過至少1天的時間晾乾,下牆裁切、裝訂後,才會是修復好的檔案。

「修復過後,它(檔案)會告訴我,它在什麼時間點、承載什麼資訊,在現在的社會環境又能發揮什麼樣的價值」,陳郁琳表示,賦予破碎檔案新生,以歷史瑰寶之姿重現於世人眼前,當中的成就感難以言喻,這也是許多修復師熱愛工作的原因。

10 04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