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我行遲遲】靜謐的輝煌

莫高窟藏經洞外觀 圖/葉含氤

冬日安靜的莫高窟 圖/葉含氤

文/葉含氤

我彷彿是個朝覲的人,在這樣的壯麗面前,只能虔誠景仰。

莫高窟又叫千佛洞,不是有一千個洞窟,而是壁上常繪有千尊佛的圖像。我第一眼看到千佛圖時,是數大為美的震撼,不僅顏色配置有序,且每尊佛旁都有榜題。在精細的筆觸與華麗的色彩中,形成一股宏闊的氣韻。

千年前的那些畫師,走了一批,又來了一批。他們在幽暗的洞窟,忍受著夏日炎炙,冬日凜冽,一手舉燭,一手執筆,焚膏繼晷地在一個又一個的洞窟裡細描慢繪。他們不需要言語,不需要留名,他們在世人看來最不可能有生機的荒漠中,喚醒生命極大的力量與信念。

抵達敦煌首日,旅館人員有些驚訝地問我:「妳訂了五天?」

敦煌很小,一般來說三天就足以玩遍敦煌周邊方圓一百八十公里的大小景點。如果跟旅行團,停留時間更短,可能只需一天。而我來這裡一趟不容易,我甚至不知道以後還有沒有機會來,因此我想好好地看看莫高窟。

沒有來之前,這是我反覆閱讀於心的地方,知道中國有這麼一座城。歷史上的它,經歷了絲綢之路的輝煌與衰微;文化上的它,如寶石璀璨,如美玉溫潤,又如瓷器靜謐,它揉雜了中原與西方的細節與特徵,是美,是妙,是盛,是繁。如此豐富,如此多元。

莫高窟裡有佛陀有菩薩,有歌舞有笙樂,還有千千萬萬的供養人。這裡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故鄉,卻詳盡地描繪了祂的本生、成道、初轉法輪、涅槃等事蹟。這裡也不是寺廟講經處,卻摹畫了〈法華經變〉、〈楞嚴經變〉、〈維摩詰經變〉等等諸多佛經故事。

在石窟中,〈維摩詰經變〉出現多次,每次看見這幅,我都有自揭短處的心虛。很早以前,我以為佛經裡的維摩詰是唐朝詩人王維,因為王維,字「摩詰」,以至於我常常張冠李戴。一直到多年後我才知道,這兩個人是徹徹底底明明白白的沒有關係。至於王維的「摩詰」,源於他嚮往佛經中這位,既有神通又有機智,且在家修行的居士。

敦煌的〈維摩詰經變〉都是在唐朝繪製的,由此可知這故事在當時非常盛行。畫中描繪的是,維摩詰有次生病,如來佛派弟子去問疾,但大家對於維摩詰的能說善辯都有點發怵,任誰都沒膽量去。最後文殊菩薩銜命前往。維摩詰寬頤豐頰,帶著傲視群雄的威儀,他坐在榻上,與文殊菩薩經歷了一場激烈的辯論。這時諸菩薩,各天王聽說文殊菩薩接了這苦活,都趕來吃瓜看熱鬧。

這雖是沒有隻字片語的畫,但畫面卻有如小說般的熱鬧活潑,彷彿可以看到維摩詰傾身向前,開始為畫中的諸菩薩,以及畫外的我等凡夫俗子展演一場縱橫捭闔的唇槍舌戰。

除了經變畫之外,莫高窟有一幅唐朝時所畫的〈五台山壁〉,畫面以青綠為主色,線條精美,細節明晰,規模恢宏,這也是我在莫高窟看過的最大面積的壁畫。畫中有騰雲駕霧的佛國菩薩,有熙來攘往的千里商客,有運送貨物的強壯馱獸,有市井百姓的人間百態,有峰巒起伏的河水蜿蜒,有綠樹叢生的狹小山徑,還有標上名稱的數座寶剎。一九三○年代,梁思成與林徽因夫婦就是透過這幅無比寫實,無比細密的壁畫按圖索驥,找到五台山佛光寺,並在佛光寺中發現中國僅存的唐代建築。走在這幅鴻篇巨帙的壁畫旁,會以為自己也被渲染成一片青綠,成了畫面的一角,彷彿正走進五台山中。也許是這幅畫實在太宏鉅,產生這種既魔幻又真實的感受。

莫高窟中四面的壁畫固然精采,但窟中的美絕不僅如此,若仰頭細看穹頂藻井,以及藻井旁的花樣幾何圖形,更是感歎其繁複的線條與空間的設計。不禁疑惑,穹頂與地面相差數公尺,從前的畫師又是如何準確地描繪上去的?

莫高窟,四百多個壁畫洞窟,洞窟外是寸草不生的黃沙漫漫,洞窟內是氣象萬千的繁花似錦。在敦煌五天之中,我來了三趟。有些窟我重複看了幾次,有些是一面之晤,而更多的是緣慳一面。冬季午時一過,參觀人群逐一散去,此時天地寂然,莫高窟又復歸沉靜,但我卻已不是來時的我了。

22 02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