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走過歷史】福建永安 抗戰文化遺址

永安文廟內的抗戰文化陳列館。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福建三明市下轄的永安市,原僅是一座地處偏遠的小山城,但在對日抗戰期間成為臨時省會所在,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而與重慶、桂林並列為三大抗戰文化中心。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華戰火蔓延至福建,金門、廈門相繼淪陷,省會福州屢遭日機轟炸,岌岌可危。一九三八年五月,省政府考量永安山高道狹,易於防守,且位在閩西、閩南之間,可發揮居中指揮之效,乃決定將省會遷至此地,使其一躍成為全省的政治經濟中心。

在七年半的臨時省會期間,有近四十個行政機關、學校、司法等部門遷至永安,新聞與出版業也匯聚於此,大多徵收舊有建築或民居使用。如城區內明代所建的文廟,初為省立永安師範學校校址,後又為省政府民政廳、水利局等單位所用;吉山村的劉氏宗祠作為省教育廳的辦公場所,民居材排厝則成為省高等法院之所。

當然,還有許多官員文人也隨之而來,他們在此簡陋環境中戮力從公,齊心為抗戰救國而努力。

當時,省教育廳在永安先後設立農學院、音樂專科學校、永安中學、實驗小學等,培育了許多優秀人才,如前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專治唐代文學的羅聯添,即畢業於永安中學;而福建音樂專科學校則由「台灣交響樂之父」蔡繼琨所創辦,成為抗戰期間三所高等音樂學府之一,他還譜寫了多首鼓舞人心的抗日歌曲,廣為社會大眾所傳唱。

前行政院長、副總統並繼任總統的嚴家淦,則是當時的省建設廳長、財政廳長,任內致力整修公路與河道,使省內交通不因戰亂而中斷,並在永安桂口興建一座高效率的水電站,解決省府內遷的電力不足問題;又積極改善省內財政,推動保障農民權益的「田賦徵實」制度,進而在全國統一實施,對民生經濟貢獻良多。

一九四三年,國民黨中央直屬的台灣黨部成立,首任主任委員為加入同盟會的台籍醫師翁俊明,辦公地原設在漳州,後遷至永安文龍村的復興堡內。當時黨部委員有丘逢甲之子丘念台、前副總統謝東閔等人,他們舉辦了一系列抗日救亡、光復台灣的活動,創辦《新台灣》、《台灣研究季刊》雜誌,編輯出版《台灣問題叢書》,揭發日本在台的殖民統治,使國人對台灣的歷史與現狀有更深的認識。黨部人員在此足足度過兩年時光,直至抗戰勝利才撤離回台。

現今永安市尚保存二十餘處抗戰舊址,大多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內還設有抗戰文化陳列館,彰顯其曾經作為省會的光榮歲月,也見證台灣並未在抗戰歷史中缺席。

18 01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