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歷史點滴】縮短南北距離的中山高速公路 (上)

圖/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全球資訊網

文/許峰源

台灣深受地形影響,大部分人口及產業集中於西部平原,客貨運輸的便利性顯得格外重要。

日治時期,台灣縱貫鐵路在一九○八年四月二十日通車,成為連結基隆港與高雄港的大動脈,大大提升島內的客貨運輸量能,更節省南來北往的輸運與通勤時間。在此期間,日本也積極擘畫汽車運輸,開設台灣公路網絡。只不過,戰前日本在台灣的陸運政策以鐵路為主,汽車與公路運輸是附屬鐵路部門之下,戰爭結束後亦是如此。

戰後初期,以鐵路為核心的台灣內部運輸,隨著公路不斷拓展,開始出現翻轉。到了一九六二年,公路客運首次超過鐵路的運輸量,不僅見證公路輸運愈來愈便捷,也開啟了台灣公路新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台灣人口多集中於西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公路也匯集於此,西部幹線開始出現公路壅塞的情形,台一線、台五線的許多路段,經常在上下班時間大打結。政府考量原有路線不敷客貨運輸需要,決定打造台灣第一條快速公路,亦即一九六四年在美援基礎下完成的「麥帥公路」。

麥帥公路的興建,緣起於往來基隆和台北的車輛眾多,在舊有公路不堪負荷下,必須紓解兩地繁忙交通、提高行車速率,同時促進沿線地區發展。因此在原有的北基公路運輸線,比照國外高速公路形式,設計了封閉式汽車專用道路。而這樣一條高規格打造的「麥帥公路」,也被賦予了強化國防戰備的軍事意涵,於當時台灣的時空背景有其另闢蹊徑的歷史意義。該段路線,後來也成為中山高速公路的一環。

「麥帥公路」建設期間,政府開始構思興建南北高速公路,其目的有:一、配合台灣區域發展計畫北、中、南三地區之土地利用。二、解除西部幹線交通壅塞威脅。三、配合發展貨櫃運輸需要,藉以增進高雄港與基隆港對外貿易之吞吐量。四、發展長程客運,協助疏運日益增多之流動旅客。五、有利於軍事運輸,增強國防力量。

由於台灣並沒有高速公路的機制,參考各國的成果幾經考量後,決定委託美國帝力凱薩工程顧問公司,來台進行可行性評估。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調查報告完成,除拓寬原有西部幹線以改善公路交通困境外,還可以與國際接軌。另外,該公司也針對北部地區,提出紅、黃、藍三條路線。最後,政府在連結新開闢機場、繁榮新市鎮以及財政考量下,選擇了通過林口的紅線。

一九七○年六月,高速公路工程局正式成立,專門負責規畫中山高各項工程設計、技術與施作。一九七一年八月,台北至楊梅段正式動工,預計七年完工。然而值此之際,台灣退出聯合國,面臨各國斷交頹勢,加上全球石油危機,重挫各國經濟發展,台灣也不能倖免。

直至一九七三年十一月,為突破經濟發展困境、促進產業升級,時任行政院院長的蔣經國以堅決的態度,強調「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提出含括交通與工業的九大建設:鐵路幹線電氣化、北迴鐵路、中山高速公路、台中國際港、蘇澳港、中正國際機場(後改稱台灣桃園國際機場)、中國鋼鐵公司、中國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後來為解決電力資源問題,再增加興建核能發電廠,成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十大建設」。

28 12 2023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