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第13屆台北雙年展開展 從「小世界」見微知著

楊季涓作品《你的淚痕是我未來的眼淚》。圖/由藝術家及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第13屆台北雙年展即日起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展,以「小世界」為題,邀請台灣策展人周安曼、貝魯特當代藝術中心總監莉姆.夏迪德,和紐約資深作家與編輯穆柏安共同策畫,匯集58位台灣及國際藝術家、音樂人,展出一系列聲響、動態影像、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等120多件作品,展期至明年3月24日。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左二)與2023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合影。圖/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指出:「今年,世界逐步從疫情風暴中復甦,人們從被限縮的日常生活重整觀看世界的方式。台北雙年展作為台灣與全球當代藝術接軌的重要平台之一,試圖以嶄新的思維,引導觀眾從小世界中見微知著。」

其中印尼藝術家阿迪亞.諾瓦立(Aditya Novali)《亞洲(虛構)房地產計畫》,採用房地產開發模型的手法,呈現一棟狹窄的微型公寓,反思亞洲和全球成長中的經濟差距與所共同面對的居住問題。

阿迪亞.諾瓦立的《亞洲(虛構)房地產計畫》。圖/由藝術家、雅加達ROH畫廊及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皮歐.阿巴德(Pio Abad)的《詩,第九十七首》,是這屆其中一件委託新作,他先至蘭嶼進行研究之旅,因而回扣到自身背景的菲律賓北部巴坦群島,達悟族和伊巴丹族(Ivatan)擁有相似的文化及語言,他被這未知又熟悉的土地吸引,以陶土製的英文字母呈現伊巴丹的詩文,並搭配影像紀錄與小冊,反映著文本與土地充滿力量又交織歷史傷痕的當今處境。

皮歐.阿巴德的《詩,第九十七首》,2023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圖/由藝術家及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香港藝術家蘇詠寶《書的形狀》,則將傳統中醫藥材與當代藝術進行結合,這些藥材是昆蟲的食物也是生存的棲地,牠們耗竭又重生彷彿在撰寫著自己的歷史,自成一體的小宇宙如同維繫人類和大自然的異度空間。

蘇詠寶《書的形狀》。圖/由藝術家及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台灣藝術家楊季涓《你的淚痕是我未來的眼淚》是她為這屆雙年展而作的全新委託聲音裝置,試圖將微小生物的聯想和夢魘的恐懼轉化為實體化的陶器雕塑,伴隨著這些小物件彼此碰撞時發出的聲響,反映了對焦慮及恐懼所歷經的掙扎。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藝術家許村旭及娜絲琳.寇德展區一景。圖/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指出,這屆特別將其中一個地下樓展廳改造成「Music Room」,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從12 月起至明年 3 月,將由dj sniff、朱利安.亞伯拉罕 (「多加」)(Julian Abraham‘Togar’) 與Wok the Rock和聽說三組音樂及聲響創作者,舉辦聆賞會、駐地研究與創作、錄音實驗、即興演奏和音樂編曲等公眾計畫。

20 11 2023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