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經典人物】普雷斯勒 走過一世琴緣 見證音樂的美好

美藝三重奏後來的成員,中間者為普雷斯勒,後排為小提琴家霍普(Daniel Hope,左)和大提琴手曼尼斯(Antonio Meneses,右)。圖/The Times

普雷斯勒除了琴藝精湛,也是一位出色的老師。圖/Biola University

美藝三重奏創始者,自左而右:小提琴家吉萊特、鋼琴家普雷斯勒和大提琴手格林豪斯。圖/Gramophone

普雷斯勒從音樂中獲得快樂和心靈提升,他希望能藉由自己的琴音散播這分美好。圖/Le Progres

普雷斯勒老當益壯,演奏時專注陶醉的神情令人動容。圖/The Telegraph

文/楊慧莉

當代鋼琴大師普雷斯勒,今年五月告別人世,享耆壽99歲。他曾多次來台演出,最近一次是六年前的亞洲巡演。出生於苦難時代,幸有音樂相伴走出陰霾,普雷斯勒見證音樂是世間助人超凡入聖的法寶之一……

世間典範  悼念一代鋼琴大師

梅納姆‧普雷斯勒(Menahem Pressler, 1923-2023)出生於德國馬德堡,有著猶太血統,是當代極少數過了九十歲,仍活躍於舞台的鋼琴家;也是印第安納大學的傑出音樂教授。今年五月六日,他以近百高齡逝於倫敦;超過七十年的輝煌職涯,也因此畫下休止符。

演奏音樂散播快樂

有超過半世紀,普雷斯勒的名字是美藝三重奏(Beaux Arts Trio)的同義詞。美藝三重奏,由他於一九五五年與音樂夥伴共同創立,在其他演奏家來來去去,唯獨他,始終留在樂團裡成為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直到二○○八年樂團解散。期間,樂團辦了無數場演奏會,並留下極為出色的鋼琴三重奏錄音。

之後,他在八十五歲時重新演奏職涯初期所錄製的作品;九十歲時,迎來與德國愛樂樂團遲來的首次公演,演出由俄裔美國指揮家畢契科夫(Semyon Bychkov)指揮的莫札特G大調第十七號鋼琴協奏曲。這場演奏讓在場聆聽的英國指揮家拉圖(Simon Rattle)看了好生感動,隨即安排了一場於紐約舉辦的年終音樂會,在普雷斯勒演出莫札特A大調第二十三號鋼琴協奏曲時,由他親自指揮。

與小提琴家吉萊特(Daniel Guilet)和大提琴手格林豪斯(Bernard Greenhouse)(美藝三重奏的另兩位創始者)的合作,普雷斯勒將鋼琴三重奏的樣貌提升到新的高度,「我們想創造一種獨特的聲音。」音質的美感和技巧的純熟,當然是他們演奏的特性。

此外,普雷斯勒對生活的趣味感,更進一步啟發樂團,「我們也在尋找幸福的青鳥。」換句話說,希望從音樂裡找到美麗和愉悅,是他們的演奏核心。作為樂團和獨奏的鋼琴家,普雷斯勒希望發展出一種極敏感而講究的風格,藉由音樂演奏將快樂傳播給閱聽大眾。

落腳美國揚眉吐氣

普雷斯勒全身散發一種祥和之氣。他自覺有個幸福人生,對此心懷感恩,即便早年曾歷經一樁悲慘事件——他和家人於一九三八年遭到希特勒創立的武裝組織「衝鋒隊」的迫害。他猶記得,迫害者闖入他們在馬德堡家鄉的西裝店前,街上風聲鶴唳,充滿肅殺之氣。

不過,十四歲的那場恐怖遭遇,並未讓普雷斯勒對人性從此悲觀,仍堅持「不是所有德國人都是壞蛋」。事實上,有「衝鋒隊」成員在他兄弟跌下單車摔斷腿時前來協助;他在教會當管風琴師的德國鋼琴老師在希特勒事件後,冒著生命危險,繼續偷偷教他,還給他很多鼓勵,甚至在他與家人逃出德國前,給了一個包裹,裡頭有德布西創作的鋼琴獨奏曲,敦促他要常練習。

儘管與家人最後平安落腳於他鄉,普雷斯勒仍有許多至親命喪集中營。迫害的創傷一度造成危及性命的飲食失調,但貝多芬的降A大調第三十一號鋼琴奏鳴曲助他康復,因為他從中深獲啟發,得到活下去的力量。

十六歲時,普雷斯勒在巴勒斯坦交響樂團初試啼聲。二十三歲時,他前往美國,在舊金山贏得德布西國際鋼琴大賽首獎。一年後,他登上卡內基表演廳,演出舒曼鋼琴協奏曲,大獲好評;接著,在北美和歐洲巡演多年,跟領先的管弦樂團演出協奏曲。

之後,他創辦的美藝三重奏在一九五五年的麻州波克夏音樂節初次登場。同年,也開始在印第安納大學音樂學院任教,一直持續到美藝三重奏解散後。在美國,他跟許多知名的流亡人士交往,包括文學家湯瑪斯‧曼、奧地利作曲家荀白克等。

留下不可磨滅印記

普雷斯勒的大半職涯裡,始終維持演奏和教學的緊湊行程。他與同好所創立的美藝三重奏締造了三重奏團體的標竿,團員在有些場合曾多至八位演奏者。除了三重奏的音樂成就,他曾獲頒諸多獎項,包括德國聯邦十字勳章、法國最高文化榮譽法國藝術與文學領域騎士獎、六次葛萊美獎提名等。

除了演奏生涯亮眼,普雷斯勒六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也表現得可圈可點。他指導學生在全球各地取得受人尊敬的教職,並在所有主要的國際鋼琴大賽中贏得獎項。他坦言,早年很凶,讓有些學生緊張到想吐;晚年,也很嚴格,只是比較慈祥,因為他的一雙兒女都沒生小孩,那些年輕學子就如同孫子般。

普雷斯勒曾多次來台演出,二○一七年的亞洲巡演,台灣是最後一站,當時於獨奏會演出莫札特、德布西與蕭邦等作品,並與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合作演出莫札特的雙鋼琴協奏曲與第二十三號鋼琴協奏曲,為台灣樂迷留下許多珍貴的現場回憶。

當其離世的消息傳來,印第安納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布希(Abra Bush)發文哀悼:「普雷斯勒是高明的鋼琴家、出色的老師,以高尚的靈魂為全球數代鋼琴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真知灼見  音樂真正可貴之處

儘管再也無法聆聽普雷斯勒的現場演奏,但網路上仍可看到他演奏時的身影,優美的琴音加上陶醉專注的神情,讓人看了很感動,顛覆高齡彈琴就會手抖的刻板印象。事實上,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讓他忘了「老之將至」這回事。他曾說,音樂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演奏時覺得自己是五十歲,教書時才四十歲。

那麼,普雷斯勒究竟是如何與音樂產生共鳴,讓音樂激發出他生命的火花?

好表演先決條件

原來,普雷斯勒在漫長的音樂生涯裡孜孜不倦。他努力準備每場表演,細細鑽研每個即將上台演出的曲目,事先看出演奏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問題,然後試著去克服它,等到真正上場時問題往往已消弭於無形。最重要的是,他一定會熱愛每個即將登場演奏的曲目,包括那些繁複、含很多不同小章節的大曲目。而他彈奏起莫札特的協奏曲時,可是會讓人毛髮豎起。

有趣的是,古典樂的世界豐富而遼闊,並非所有曲目,他都彈奏過。這也讓他活到老,鑽研到老,隨時在學習新的曲目,「想像一下,我八十八歲了,還是第一次彈奏舒伯特的《冬之旅》喔。」

不管怎麼說,他深感一場好的表演,準備工夫一定要到位。不過,長期的演奏經驗,讓他領悟到表演跟觀眾回應有時候是兩碼子事。他聽過很棒的表演,但觀眾卻無感,也見過有些表演者就是很有魅力,能讓觀眾很喜愛。

因此,表演也是要有天分的,「不是你表演得如何,而是有些表演者就有扣人心弦的能耐,他們的靈魂、耳朵、關係,在建立成功的表演生涯裡缺一不可。」

愉悅感更勝掌聲

且不論普雷斯勒是否自認為是個有天分的人,但他確實知道自己成功之處,即他可以讓聽眾感動的部分,「不是彈奏得很快,也非大鳴大放,而是彈奏得很悠揚。」由於他個人喜愛的是細膩和祥和,也很愛琴音的美,他希望這些都能透過他的彈奏傳達給閱聽者。

普雷斯勒也認為,能將自己在音樂中的體會傳遞給他人也一樣重要。晚年,他不用靠音樂吃飯。當一切無所求時,就只是分享他對音樂的喜愛,他反而覺得很感恩,其重點在於去分享,讓別人知道「音樂,成就了我的人生,也是我活下去的理由」,並了解一個道理:「過程中,你走自己的路,一以貫之,忠於自己,就會走出自己的道路……不是哪個城市或什麼廳造就了你,而是你自己、你自己的堅持。」

普雷斯勒不諱言,天分也很重要,但那部分是上帝和父母的工作,除此之外,個人內外在的自律也一樣重要,「就是這些讓你在演奏中感到愉悅,而非那些掌聲。」

音樂探索無止境

普雷斯勒曾表示,音樂家如果在表演中覺得有打動到人,就知道自己走上正途了。不過,即便如此,他也不會就此志得意滿。對他而言,音樂探索,永無止境。即便八、九十歲了,他仍在發現的路上,自覺在感受力和聆聽方式尚有許多待探索之事。

作為過來人,普雷斯勒很推薦音樂之路,重點不在它能帶來成功的人生,而是音樂能觸動靈魂,讓人看到日常生活中所看不到的美。「生活中有太多可鄙的事,但唯有在你的夢裡、聆聽裡、感受裡,你不用屈就於任何人,且必須不斷向上提升。那些我們稱為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德布西的人,以某種方式來說,就是我的神,他們在我的音樂聖殿裡接受禮讚。」一代鋼琴大師這麼說。

03 10 2023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