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趨勢人物69】心理學者 安尼爾 把谷歌廣告變成救命符

有點想不開的艾米上網時,滑進安尼爾團隊設定的網頁,因看到其他同鄉的故事而打消尋死念頭。(示意圖)圖/Inside Marketing

安尼爾希望自己提供的服務,能助每個身處黑暗期之人走出憂思,成為及時的援手。圖/UNSW Events-UNSW Sydney

安尼爾和團隊因應不同的族群需求,設計讓人有感的登陸網頁。圖/Venngage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時,民眾身心健康均飽受威脅,有些人甚至有了輕生想法。圖/Pexels

圖/The Jakarta Post

谷歌搜尋網打上關鍵字,除了方便商家銷售物品,而今在安尼爾的善用下,可成為救命利器。圖/The Jakarta Post

文/楊慧莉

現在,打開手機,常會在滑進想看的東西時,發現許多針對「個人需求」的銷售廣告,讓人覺得有點毛毛的。不過,這樣「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機制,卻讓「有心人」安尼爾用以成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宏願……

人生職志  助人擺脫輕生念頭

山德桑‧安尼爾(Sandersan Onie)是澳洲黑狗組織( Black Dog Institute)的研究員、印尼艾爾朗加大學兼任教授,以及印尼自殺防治協會的創辦主席。

疫情下適時介入

二○二○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時,民眾身心健康均飽受威脅,有些人甚至有了輕生想法。根據印尼醫學院「FKUI」 的調查,疫情初期,每十名受訪者就有三名出現憂鬱症狀,高出平時五倍,且有一半的受訪者透露他們曾閃過自殺的念頭。不幸的是,印尼的醫療系統不足以提供照護給每個心理健康出問題的人。病患有些從網路找尋解決方式,或更糟,看看要如何一了百了。

以上諸多麻煩狀況促使印尼心理學家和研究者安尼爾決定找出方法解決。他曾於受訪時表示,「我很擔心有人想不開,就會上網查詢做法,那裡還真的有耶。這不太好,一定要想辦法。」結果,他利用谷歌廣告(Google Ads)平台開啟了一個自殺防治計畫,因為他相信印尼境內的自殺案例數字跟搜尋自殺關鍵字的次數有關。

谷歌有個廣告計畫(Google Grants),專為非營利機構提供免費的Google 搜尋廣告服務。安尼爾和同事利用這項服務,創造了一種干預機制,能夠直達任何有危機之人,不管他們身處何方、在何時打上關鍵字搜尋網頁,「很大程度上,藉由數位介入,我專注於低成本而又能深入廣大群眾的新措施。」

他表示,自殺防治和心理健康是全球一項重大挑戰,而憂鬱在全球疾病負擔中列居第二位,自殺是年輕人死亡的主因;這些數字在疫情期間又再度攀升,在有些地區甚至增長至三倍。

過來人才懂的苦

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安尼爾熱中心理健康和開放科學的研究,但這些並非好奇心使然,而是出自一種必要,為了改善自己、家人和無數眾生的生命。他出生三個月後,他的父親發生嚴重的焦慮症。成長過程中,他不時看到其父恐慌症發作。事實上,他在國中時就有憂鬱傾向,只是當時尚未聽聞過「憂鬱」一詞。

二○一五年,他被診斷出罹患憂鬱症,多次很想走上絕路。有一次,狀況糟到他整天都在計畫要如何在傍晚結束這一切。在千鈞一髮之際,有人即時出現,拉了他一把。

透過教會一群朋友的支持和協助,安尼爾終於走出憂鬱,康復重生。從此,他決定奉獻這一生,致力於改善他人的生命和心理健康,一如別人也曾幫過他。

而今,他是一位專注心理健康、防治自殺的研究學者,就要對此議題從原因到方法等,都能徹底了解。根據研究,他發現多數嘗試輕生或想輕生之人其實並不真的想死,「他們還在找尋活下去的理由,此時如果有人拍拍他們的肩膀、發送個簡訊或網路上彈出什麼訊息,都能打斷其輕生念頭,極可能拯救他們的生命。」

如何找到求助者

在澳洲,自殺是十五到四十四歲死亡者的主因。每個自殺死亡案例,平均都歷經二十五到三十次的自殺未遂。根據安尼爾的團隊研究,嘗試自殺的人口裡,不到一半會先對外求助,換句話說,如果想伸出援手,就需到他們的地盤介入。

如何以一種較有效、快速而又影響深遠的方式找到需救助之人,就成了安尼爾的挑戰。在澳洲,有生命熱線和緊急服務,但這些都需要個人踏出第一步。另外,當事者如果不說,又該如何知道對方的想法或感受。安尼爾想到,可以透過他們的搜尋行為,「因為你我常去網路查詢一些我們不方便問別人的事,遇到想自殺這種掙扎應該也不例外」。

有研究也支持他的想法。比方說,在一個研究裡,調查人員找到最近嘗試自殺的人,要求看他們匿名的搜尋史,結果發現這些人都搜尋過跟自殺方法有關的關鍵字。另一個支持其想法的發現是,許多國家上網搜尋自殺關鍵字的數量跟全國自殺率有關。

線上廣告給靈感

此外,安尼爾從自己用手機的經驗中「嗅出生機」。有時,他滑進社群媒體,就會看到一則廣告,「但他們怎麼知道我有時鼾聲雷動,在隔壁房睡覺的老哥還真需要一副耳塞?」

其實,大家都清楚這是科技業心照不宣的習慣,使用複雜的演算法得知我們是誰、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然後發送因個人需求而異的廣告,向我們推銷東西。這樣的科技對許多用戶而言,可能有點叨擾,卻給了安尼爾靈感,「要是我們也能用同一套演算法找到這些想自殺的人呢?」

不僅如此,他還想到在傳遞重要訊息時能因應有輕生念頭者的年齡、性別、語言和地理位置做調整,讓訊息更貼切個人需求。他舉例而言,住在澳洲雪梨的二十二歲女孩艾米與室友同住,看似開心的表面下,最近出現自殺的念頭。她試著跟家人談論此事,但家人所給予的幫助並不大。最後,她去搜尋網頁,找尋一了百了的方法。找尋時,自殺防治的演算法啟動了,很快的,她看到一則廣告,將她引進一個「登陸頁面」,同時也讓她遠離自己的自殺意圖。在那個頁面上,她不會看到言不及義的話語或「你要做這、做那」的指令,而是看到其他同鄉的故事。在聽聞他們的故事後,她最後決定從線上所提供的眾多選項中找到一個協助管道。

科技助攻  明查暗訪破解憂思

安尼爾期望看見一個世界,那裡沒有自殺,每個人都有機會和管道獲得心理健康。疫情期間打造的自殺防治計畫,就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

為了發展這個計畫,安尼爾徵詢很多人的意見,這些人都曾為自殺念頭所苦。他也跟印尼的心理協會(HIMPSI)和其他組織合作,希望這個計畫可以成為一個兼容並蓄的平台,不同的族群可以合作,讓網站能適合每個人的需求,「登陸頁面就要有切身感,我們只有一些些時間救人,頁面就該盡可能展現效能。」

因應族群製網頁

為了落實想法,安尼爾的合作對象包括想自殺、企圖自殺,以及親人自殺者。他們共同歸納出一份人們可能會搜尋的自殺關鍵字名單,然後一起想出廣告該有的措詞,以及登陸頁面的樣貌和給人的觀感。

他和團隊依年齡、語言、性別和地理位置擴大服務對象,希望以更個人化的方式接觸到每個有需求的對象。因此,因應不同對象量身訂製了不同的廣告和登陸頁面。舉例而言,年輕族群和中老年族群有共鳴的網頁呈現方式自然不同。一般而言,年輕人比較喜歡看到圖像式的語言,中老年族群則喜歡直接而切入重點的語言。

安尼爾舉了前面二十二歲艾米的故事為例,也舉了五十五歲的羅伯特作為對照。羅伯特因大環境經濟衰退,備感壓力。由於他是家中經濟支柱,面對困境,覺得很難跟家人啟齒。於是,他上了搜尋網,想知道自殺者的壽險將如何處理,因為他還是很關心家人未來的生計。結果,他一打關鍵字,跳出的網頁文字表述方式直接、不說廢話且針對問題提供解決,而每個登陸頁面都有一個歡迎式的影片,影片引領者正是來自他的族群。

如此一來,每個人在低潮的黑暗期,就會看到依其個人情況而量身訂做的廣告和登陸網頁。

使用方言才入心

安尼爾一開始以澳洲為測試點。結果,在十九天內,他和團隊的活動就觸及十二萬以上的群眾,這些人在網頁上搜尋了跟愁苦和自殺相關的關鍵字。既然他們在線上,團隊就希望他們能咀嚼可以遠離自殺意圖的內容,以便尋求進一步的協助。

現在,他們在其他幾個國家、用多種方式持續此任務。比方說,安尼爾的出生地,印尼,心理衛教仍處落後階段,家中如有人精神異常,可能會被家人關在籠子裡,而印尼就有二十一個以上的地方方言。因此,他們使用地理標的的做法,讓不同地區的人在網頁上看到他們自己的方言。而這樣的做法,讓民眾真的很有感。團隊相信,「當你說印尼語,你對印尼人說出想法,但如果你說的是他們從小說到大的方言,就說進他們的心坎裡。」

安尼爾坦承,善用谷歌廣告,把它從賣人東西的利器變成即時的救命符,並無法完全取代人際關係和社群的角色。不過,想到多數人在試圖自殺前並不會求助他人,他提供的這項服務,至少可以確保每個身處黑暗期之人在網上都可遇到他這隻援手,一如他當年得救,也是因為有一隻手及時伸出。

04 09 2023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