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靈魂深處的生命輓歌 悅讀《錦瑟》

圖/AI生成

 

圖/一爐香文化提供

 

圖/一爐香文化提供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

文/黃雅莉

( 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教授 )

天鵝臨終前唱出的歌曲,是那麼的淒切哀苦,使得人們相信,最好的聲音往往就是臨終歌。這首詩人在撫弄弦柱時對華年追思的〈錦瑟〉詩,分明是一曲來自靈魂深處的生命絕唱,是詩人悲劇一生的總結回顧和感受。

身世的感愴、理想的破滅、愛情的失落、漫長人生中的無窮遺恨,一併湧來又一併退去,一切都像往夢煙雲,在筆墨間難以捉摸。〈錦瑟〉詩留下了詩人李商隱孤獨行走的腳印,他的精神世界定格在詩歌的藝術裡。

李商隱悲劇生命的體驗

李商隱是晚唐最傑出的詩人。他的一生帶有悲劇色彩,十歲喪父,更無依恃,時感孤零。他在艱虞的處境中勤奮苦讀,十六歲時就以詩文著名於當世了。

當他踏入仕途,就難能自主地受到官場傾軋的牽連。黨爭的牽累,使他一生十寄戎幕,沉淪下僚,鴻圖大志,終未得伸。在政治挫傷中,他的愛情悲劇把靈魂引向更深處的磨難。

坎坷的人生沒有給他其他出路與選擇,他也只能把身世之情都寄託在隱晦難懂的詩中。他被罷免後回到故鄉不久,在四十七歲時淒涼去世,在憂愁中走完悲涼的一生。

晚唐抒寫人生悲慨的代表

早年的孤苦、家世的衰敗、情愛的失意、仕途的挫折,加上長期遠離親人獨居,造就詩人細膩內斂、憂鬱多思、易於感傷的性格與心態。加以處於晚唐沒落的時世,這些內外交相逼迫的壓力,讓李商隱對人生具有極為豐富深刻的感受,遂使他成為晚唐抒寫人生悲慨的代表。

李商隱的創作型態十分特殊,他轉向更純粹的內心世界探求,開拓了以抒寫心靈為主的感傷詩歌。縱使這種心靈境界是從客觀的人生經歷中提取,但當這些事件通過詩人主觀感情融鑄之後,再發為詩,所表現的那一層虛涵抽象,也已不是原先的客觀具體事件了。

李商隱是一個入於現實又超於現實、以性情心靈為詩的詩人。我們解讀其詩時,只有超越那些略顯晦澀的迷霧,直見性情、以心換心,才能真正走入詩人的靈魂深處。

一生遺貌取神的總結

無題之「無」就是要讀者不必拘泥於定向題目,從而超越在各種的主題之上。本詩題為〈錦瑟〉,只取首句前二個字,並非一般的詠物作,也形同於無題,其情已脫出題外,他是藉錦瑟為自己的人生進行總結,訴說一款溫暖蒼涼、刻骨迷惘的深情。

此詩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有詠瑟、愛情、政治寄託、悼亡妻、自傷身世、詩集自序等,其實這些考證比附皆是徒勞無功的。細細品味詩作內涵和深意,就會發現這首詩的主題無法被狹窄化地拘限在愛情或政治或詠物一端。

本詩是詩人彈瑟心靈體驗的詩性紀錄,表達了詩人由瑟貌引發的年華感思,由瑟聲、瑟境引發積澱於潛意識中之心象,以及彈罷瑟曲對幻象幻境的思味和惘然的心靈感喟。它與慣見有本事可尋的自傷詩完全不同,不是「即景生情」的實寫,而是「緣情布景」的假想;它創造的不是當下可見的實景,而是潛意識化的心象。

從中,我們可以窺視到詩人對宇宙、時代、人生的悲觀感悟,同時這首詩的心靈感悟又不同於一般常見的心理經驗。因為這首詩是寫在詩人生命的最後階段,它比一般的回望人生之作更多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臨終視角,它不是自傳式敘事,而在對人生進行感性的總結,寫出自己的心靈體驗與生命狀態。

摘自《理想的讀本.國文四》

01 10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