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黑熊出沒中 人熊如何和平共處

文/朱莉雅整理

被台灣社會視為精神象徵的台灣黑熊,隨著目擊紀錄以及人熊衝突事件增加,黑熊保育的功課也必須從基礎觀念晉升到進階行動。

黑熊在台灣沒有天敵。過去曾因森林開發、違法獵捕和非蓄意誤捕等人為因素,影響台灣黑熊族群發展。如今,台灣的森林棲地已有改善。林保署資料顯示,2025年國有林的森林覆蓋面積為142.9萬公頃,相較於2015年已增加了約2.2萬公頃,有利於黑熊活動空間。

高低海拔均監測到熊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近期公布指出:2011年以來台灣黑熊監測與發現紀錄點位統計分析,發現無論是中高海拔或低海拔地區,黑熊的紀錄都持續增加,分布範圍也擴及更多鄉鎮。

這份紀錄顯示,台灣黑熊數量呈現成長趨勢,無論海拔高低(以海拔1200公尺區分),台灣黑熊目擊紀錄都比過去10年明顯增加。而自2011年至2025年,全台包含目擊、自動相機拍攝、入侵通報、救傷等,共計2034筆黑熊發現紀錄。

另外,從2018年起,全台共有60筆母子熊紀錄,其中23筆(38%)出現在海拔1200公尺以下,顯示低海拔地區已有繁殖族群的建立。

黑熊活動範圍逐漸擴散,海拔僅119公尺的台9線,經常拍到母子熊的畫面。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

淺山部落旁屢見熊蹤

另從林保署全台野生動物監測網近10年累積的自動相機統計資料也顯示,拍攝到黑熊的比例,從2018年1.8%增長到2024年的8.9%,黑熊出現指數逐年提升,印證黑熊族群擴增的趨勢,出現的鄉鎮也從11縣市17鄉鎮,增加為11縣市27鄉鎮。

此外,台灣黑熊出沒的鄉鎮市,愈來愈接近淺山與平地,在海拔300公尺左右的玉山國家公園周遭的卓溪一帶,也發現黑熊族群,在在說明低海拔地區黑熊變多,如何及早建立相關的巡守預測系統,讓人熊和平共處,成為當前的首要課題。

黑熊慣犯遭人道處理

今年4月間,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獲報,組隊前往花蓮卓溪執行黑熊掠食家犬與雞隻的巡護及驅趕行動,因黑熊作勢攻擊而遭開槍射傷,其後經獸醫檢視,黑熊因傷勢過重無法治癒而人道處理。

經對比黑熊頸圈發現,這隻黑熊是4年前由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野放追蹤的編號YNP-BB02個體,但因這隻黑熊已連續滋擾多處雞寮,除掠食10餘隻雞,並有至少4犬受害,最近點位與當地部落相距不到百公尺,令部落居民擔憂及恐懼。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獲悉後,也開會決議委託專家前往捕捉黑熊,避免發生更嚴重的人熊衝突,但最後仍以黑熊死亡做為事件的結局。

黑熊族群挨近部落旁

林保署署長林華慶表示,台灣黑熊的保育已步入進階課程,希望能邀請全民共同參與,並以「人熊和平共處」作為未來的保育政策目標。畢竟,山村部落是面對黑熊族群的第一線,也是最核心的權益關係人。

林保署花蓮分署連續數年委託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執行「防範人熊衝突保育措施計畫」,針對卓溪鄉幾個部落與居民合作進行監測,發現卓溪鄉監測到老、中、少黑熊,也有發現母帶子熊,顯示黑熊已在周邊建立族群。

陷阱是林間熊致命傷

雖然多數黑熊秋天會往中海拔覓食,不過仍有幾隻會留在低海拔棲地度冬,可想而知,當保育措施與人類活動發生交集時,人熊衝突機率必然增加。

雖然原住民大多對台灣黑熊又敬又畏,就算野外相遇,大多避走而不會傷害黑熊,布農族甚至認為誤殺黑熊是十分不吉利的事,必須進行慰靈儀式才能安心,但不可否認,多年來黑熊困於獵人陷阱而衰竭死亡的案例所在多有。

分區生活兼顧人與熊

為了避免人熊衝突,日本是全球熊密度最高的國家,很早就依據黑熊出沒的區域進行分區管理,主要區分為「野生動物主要棲息地」、「緩衝地帶」以及「人類主要活動範圍」三部分,發展不同的保育對策,對進入人類活動區域的熊進行驅趕,平日也會嚴加巡查,和台灣山村生態服務給付、巡守的概念相近,重點都是避免熊滋擾、人熊衝突,進而達到保育的目的。

至於台灣黑熊到底有幾隻?林華慶署長表示,監測資料已累積完整,可據此推算黑熊大致族群數量,並有望於今年底或2026年揭曉。

廣原小熊Mulas。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

17 06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