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52赫茲 鯨魚孤獨嗎?

 

文/簡麗賢

圖/米各

當文學與科學相遇,究竟會擦出什麼火花?

今年大學入學學測國文寫作測驗第2大題主題「52赫茲鯨魚」(是一隻鯨魚的名字),引起各界討論,題目說明「一頭鯨魚發出聲音頻率52赫茲,因為頻率比較高,所以別的鯨魚聽不到牠的聲音」。

一般人認為叫聲頻率52赫茲的鯨魚,音調特殊,其他鯨魚無法接收到訊息,稱此鯨魚是「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測驗目標是引導考生抒發想像,「向內探索」,以鯨魚獨特52赫茲音頻,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寫出自己獨特的故事。

不過,公布試題後,台大動物學系楊教授提出鯨魚學的專業評論,認為「52赫茲鯨魚」的考題「散播不實訊息,拉低科學素養」。

孤單定義 虛實互喻

「52赫茲鯨魚」取材自1989年,美國海軍透過水下聲波監聽系統(SOSUS),發現一頭有別於其他鯨魚的52赫茲鯨魚,媒體稱牠為「一隻孤單動物的故事」,牠的故事被演繹為流行歌曲、翻拍成暢銷電影,傳遍世界。

「52赫茲鯨魚」真的孤獨嗎?筆者想到莊周與惠施游於濠梁之上的辯論:「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從國文寫作測驗的書寫角度,以「52赫茲鯨魚」為梗概,延伸書寫,測驗情意感受抒發的題型首重「審題」,要看出引文的「言外之意」,尤其是「虛實互喻」的文學技巧。

別的鯨魚聽不到52赫茲鯨魚的聲音,是命題委員認為的「實」,而「虛」是象徵「不被理解的孤獨」與「認識自己的獨特」。其次,思考「不被理解的孤獨」,是指不被誰理解?是同儕還是主流社會?身處網路世界的我們,無法規避孤獨感,然而「孤獨」跟「獨特」有何關聯或不同?獨特就必然孤獨嗎?

「52赫茲鯨魚」孤獨嗎?是否無法找到愛情?是否人類以情感化過度詮釋52赫茲鯨魚而造成「美麗的錯誤」?

從科學研究的角度探討,不同的鯨魚,溝通的頻率是否不相同?鯨魚發出不同的聲音頻率,是否表示真的「聽不懂牠的意思」,需要進一步探究,畢竟溝通不僅涉及頻率,還須考量其他因素。

台大獸醫學系楊教授指出,許多鯨魚的聽力範圍涵蓋低頻率與中頻率的聲音,例如藍鯨的主要發聲範圍在10~40赫茲,但這並不表示牠們無法聽到52赫茲的聲音,「聲音頻率與交流能力的關聯性是否被簡化?」

從聲波傳遞能量的概念,討論鯨魚在海水中發出頻率為52赫茲的聲音。人類的溝通主要是聲波在空氣中傳播,這與鯨魚在液體中傳播些微不同。

聲波傳遞的快慢由介質的種類與狀態決定,亦即聲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率不相同,當空氣的溫度愈高時,聲速愈快,約每秒340公尺,而在海水中的聲速接近每秒1500公尺,因此可以想像水上芭蕾的舞者,可以隨著水底揚聲器所播放的聲音起舞,感覺與在陸地上些許不同。

聲波傳播 超越振幅

鯨魚發出52赫茲的聲音對我們人類是很低的頻率。學術上,人耳可聽到的聲波頻率範圍大約在20~2萬赫茲之間,頻率高於2萬赫茲的聲波,稱為超聲波,不論是聲波或超聲波,在同一介質中傳遞時,聲速相同。船艦運用超聲波探測魚群位置,醫學檢測利用超聲波檢查人體內部,如孕婦腹中胎兒的生長情況,超聲波的高頻率振動用來清洗浸在溶劑中的物品等。

有人提出,如果52赫茲鯨魚能懂得利用聲波的「都卜勒效應」,或許可以因為相對運動的效應,讓另一頭鯨魚接受到比52赫茲還低的頻率,牠們是否就可以溝通?就物理學而言合理,當頻率52赫茲的鯨魚以更快的速率遠離另一頭鯨魚時,因為相對運動,另一頭鯨魚會接收到比52赫茲還低的頻率,只是鯨魚遠離時的游速要很快。

若兩頭鯨魚互相遠離,透過相對運動的都卜勒效應,也可能達成可接收頻率的溝通目的,或許人類就不用杞人憂天,擔心52赫茲鯨魚孤獨而無法找到愛情。

06 03 2025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