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閃文集】台灣大學的日本遺緒

台灣大學公館校區農場裡的磯永吉小屋 圖/林一平

作者繪磯永吉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最近我和台灣大學的農學院常打交道,開完會後總會到附近的磯永吉小屋繞一繞,也會回顧日治時代這所大學的一些往事。

昭和3年 (1928年)3月17日,台灣總督府敕令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的創立。然而,當時台灣人入學該校的比例相對較低,台灣總督府試圖吸引留日學生回台求學的計畫並未達到預期效果。於是乎,《台灣民報》發表了一篇批評台北帝大設立的報導,認為廣建初級學校和增設師範學校以提高教育師資,才是更重要的工作。然而時間證明,台灣大學成為了台灣最高學府,享有國際學術聲譽。

日治時代有許多優秀的日籍教授學者在台北帝國大學任教,光復後少數人留在台灣。台大文學院樓下設有他們子女的日本學校。1950年代我父親就讀台灣大學,對開發台灣蓬萊米的磯永吉教授印象深刻。他因為對台灣農業有重大貢獻,是少數獲准留在台灣的日籍教授。在日治時代之前,台灣的稻米一年可以兩熟到三熟,銷往中國,日本人不習慣其口感,稱為「在來米」。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的技士磯永吉於1922年成功培植出米粒較大、黏性強,能適應高溫,肥料反應性高的新品種。1926年伊澤多喜男(1869-1949)總督在台北鐵道飯店召開日本米榖大會,正式命名新品種為「蓬萊米」,磯永吉被稱為「蓬萊米之父」。

台灣大學公館校區農場裡有一棟1925年落成的磯永吉小屋,早期存放磯永吉所有書籍紀錄,內容涵蓋當時的實驗紀錄、來自總督府的公文、南洋農業的調查書等珍貴資料。目前這些文獻存放於總圖書館的「磯永吉文庫」,成為台大的特藏。

台灣光復後台大做了相當大的變革。依日治時代「台北帝國大學講座令」的規定,講座是日本帝國大學教學與研究雙重功能的基本單位。而講座教授則有相當大的自主權。例如1928年至1931年間的刑法刑事訴訟法講座,就一直是由安平政吉教授(1896-1976)擔任。1945年國府接收台北帝大之後,依中華民國學制,將相關的講座分別合併,設置「系」或「科」。台灣大學圖書館收藏不少1930年代巖松堂出版的法律、經濟類書籍,和安平政吉很有關係。台北帝國大學創立時,需要大量購入一批法律、經濟類書籍,都由巖松堂提供。據說安平政吉的著作是由巖松堂出版,因此巖松堂拿下了這筆大訂單。

我父親就讀台大法律系期間,在圖書館讀了不少日文書籍,印象深刻的是穗積重遠(1883年—1951)的《法窗夜話》。這是一本非常厚的書,以說故事的方式講述法律,例如證據的重要性,所有權的範圍等等,不懂法律的人都很容易了解。父親的畢業論文參考很多日文書籍及日文的法律期刊,當中有刊載戴炎輝教授(1908-1992)的文章。戴炎輝在東京帝國大學攻讀法律,師從日本法制史泰斗中田薰。1935年畢業後參加日本高等文官司法科考試,高分通過筆試後,於口試時因種族因素遭刁難落榜。經中田薰教授以書面方式進行抗議後,獲得平反。戴教授光復後任職台大法學院,後來擔任司法院院長。當年他居住的日式宿舍仍由台灣大學保存,為直轄市定古蹟。

06 11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