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瓷塑藝術】元明時代佛教造像

明代瓷塑逐漸取代泥塑,民間神像的增加也為佛教造像提供更多題材。圖/微信旃檀精舍

元代雕塑、繪畫方面的藝術家,在佛教造像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快速成長。圖/微信旃檀精舍

明代藏傳造像藝術,大膽吸收漢地美學、表現手法與工藝技術,將漢藏藝術完美融合。圖/微信旃檀精舍

元代官方介入佛教造像,不只是比例、樣式,連塑作繪畫用料統一標準都有詳細紀錄。圖/微信旃檀精舍

明代由官方出資的大規模石窟營建明顯減少,而佛教藝術多半來自於民間工匠與文人的創作。圖/微信旃檀精舍

何朝宗的瓷塑技藝高超,形成個人獨特的神佛瓷塑風格。圖/微信旃檀精舍

明朝宮廷造像的製作主要集中在永樂、宣德兩朝,所以又通稱「永宣宮廷造像」。圖/微信旃檀精舍

文/本報綜合報導

元代開始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專門生產宮廷與皇家用瓷,推動了元代瓷業的發展。同時,元朝為了滿足蒙古貴族的需要,在工部設立諸色人匠總管府,還設立「梵像提舉司」專門負責造佛像。官方介入佛教造像,不只是比例、樣式,連塑作繪畫用料統一標準都有詳細紀錄,因此促進了當代佛教造像的發展。

元代官制佛教造像

元代從民間召募大量工匠,包括精於雕刻的人才,以滿足佛像製作的需求,又因工匠來自各地,與官方存在某些文化差異,所以必須統一佛像造型比例,例如「佛面豐滿如滿月;菩薩、度母面修長如棗狀;護法神面方硬,呈四方形。佛頭像平整而寬,額頭轉角明顯,眉目細長,或圓眼大張,耳垂單薄細長,肉髻高聳,上方有尖端。 」

梵式造像有詳細的比例規範,以頭的長度為單位,以造型的恥骨為中心,上部四個頭長,下部四個頭長,連頭部共八個頭長;同時雙手側平舉為總長,所謂縱廣相稱。其次,肩寬是二又三分之二頭長,腰部最細處是四分之一頭長等。

與此同時,元代雕塑匠人開始受到重視。《元代畫塑記》中曾把佛像、神道與金剛、羅漢、聖賢列於畫工十三科之先,可見此時雕塑匠人不僅與畫家相同可獨立成傳,同時佛教造像類匠人地位也顯著提升。

除此之外,元代朝廷對瓷塑的重視造就了高水準的瓷塑匠,浮梁局專門生產宮廷及皇家用的瓷器。1955年在北京出土的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顯示當時景德鎮青白釉瓷塑的高水平。瓷塑佛像在元代工藝基本上已經成熟,許多在雕塑、繪畫方面的藝術家,在佛教造像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快速成長。

明代民間佛教造像

明代由官方出資的大規模石窟營建明顯減少,而佛教藝術多半來自於民間工匠與文人的創作。在三教合流的背景下,更多儒道形象與民間傳說融入佛教藝術。文人士大夫的書畫創作則延續宋元以來的特徵,士人階層也藉助佛教義理與名相來闡述藝術主張,並展現創作理念。民間大量佛教主題的版畫創作也構成這時期代表性的藝術形式。

明朝朱元璋立國,其個人早年出家的經歷,使他深刻認識到佛教在民間的影響力及其可能的政治效用,因此,他對佛教僧侶的拉攏更多是基於政治考量而非個人信仰。明代初期朝廷對佛教的態度相對冷淡,對進京僧侶的賞賜也多為實用物品,鮮少涉及佛像。

明朝宮廷造像的製作主要集中在永樂、宣德兩朝,所以又通稱「永宣宮廷造像」,或簡稱「永宣造像」。並在藏傳的造像藝術基礎上,大膽吸收漢地美學觀念、表現手法與工藝技術,將漢藏藝術完美融和在一起。這類形象與民間傳說豐富了佛教藝術的題材,為佛教造像注入多元生動的新活力。

明代瓷塑造像風格

明代佛教造像領域出現一個重要人物,其作品從泉州港漂洋過海遠抵歐洲,並被競相收藏,影響持續近300年。此人籍貫江西,卻受半城煙火半城仙的泉州文化所滋潤,甚至被譽為瓷聖。他有什麼經典作品堪稱瓷聖?

瓷塑取代石雕

明代佛教造像進入另一個全盛時期,尤其到了明末時期,戰亂頻仍,百姓希望從宗教尋求精神寄託。當時幾乎每縣有一廟,每廟必有佛、菩薩等佛教造像,彩塑造像發展有了更多的信眾基礎,小型塑像逐漸取代大型石雕成為佛教造像的主流。

再者,瓷塑逐漸取代泥塑,民間神像的增加也為佛教造像提供更多題材,世俗化的裝飾小品雕塑也有一定的發展,各名窯大量製作道釋瓷塑以滿足供奉使用,而德化窯生產的白瓷,是當時白瓷技藝的極品。

德化窯何朝宗

何朝宗的出現對於佛教造像史而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方面他代表佛教造像藝匠的崛起;二是他以完整的作品體系,創造了佛教造像史上的個人瓷塑流派。何朝宗在瓷塑藝術史上的地位,可說是前無古人。

根據研究,最早的文獻資料是清乾隆年間編修的《泉州府志》,記載「有何朝宗者,不知何許人,或云祖貫德化,寓郡城,善陶磁像,為僧伽大士,天下傳寶之。」 清乾隆年間的《晉江縣志‧鄉土》也記述,「有何朝宗者,寓郡城,善陶磁像。」 這些史料都明確地提到何朝宗的陶瓷造像藝術水平,以及他的作品在當時為僧眾所喜愛。

何朝宗的瓷塑技藝高超,形成個人獨特的神佛瓷塑風格,其技藝垂範後世,為後人所敬仰與學習,成為獨樹一幟的「何派」藝術。可見何朝宗被推為「何派」藝術的始祖,是當之無愧的「瓷聖」。

04 11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