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樹博士系列】土壤的祕密Ⅷ 百餘年來與小黑蚊的抗爭史

【樹博士系列 】 土壤的祕密Ⅷ 百餘年來與小黑蚊的抗爭史

圖一《豐年》雜誌報導孫克勤教授的研究,《豐年》雜誌第十二卷第十五期。1962/6/16發行 圖/吳厚德

【樹博士系列 】 土壤的祕密Ⅷ 百餘年來與小黑蚊的抗爭史

圖/吳厚德

【樹博士系列 】 土壤的祕密Ⅷ 百餘年來與小黑蚊的抗爭史

圖三 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內的防蚊液(圖/台灣英文新聞宇妍攝影)

文/吳厚德

你知道小黑蚊這麼討厭,台灣人為了對抗它已經努力了一百多年嗎?今天,我們來回顧這段小黑蚊的歷史故事。

小黑蚊的初次亮相

故事的開始可以追溯到1913年,當時日本昆蟲學家Shiraki在台中縣發現這種新昆蟲,並命名為台灣鋏蠓(Forcipomyia taiwana)。這是小黑蚊第一次被正式記錄。

早期研究的起步

到了1961年,台中大肚山的小黑蚊問題十分嚴重。孫克勤教授等開始著手進行小黑蚊之實驗室飼育和生態研究, 觀察小黑蚊各個階段的形態。如(圖一)所示,《豐年》雜誌報導了孫克勤教授在美國海軍第二醫藥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尋找防治之道

到了1976年,花蓮縣小黑蚊問題加劇,連日清博士等開始進行田間藥劑防治試驗,希望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長時觀察與實驗

從1979到1982年,陳錦生教授等在花蓮縣進行深入的調查與觀察,研究小黑蚊的幼蟲孳生地、成蟲的棲所,調查及觀察其成蟲日間吸血活動,連續4年對小黑蚊之季節消長進行研究,並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各蟲期生態。

幼蟲防治的嘗試

1987年,由於成蟲防治效果不佳,連日清博士等人開始進行對幼蟲的防治試驗。

台灣鋏蠓不是蚊子

1989年,台灣鋏蠓屬13種的描述發表,1991年又增加了7個新種和4個台灣新記錄種, 使台灣鋏蠓總數達到24種。研究顯示,台灣鋏蠓和山地鋏蠓是唯二確定會叮咬人血的兩種蠓類。(圖二)是小黑蚊──台灣鋏蠓的科學分類,它不是蚊子!

防治示範區的建立

1990年起,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葉金彰博士、杜武俊博士、侯豐男博士,李學進博士進行小黑蚊的分布調查和防治藥劑篩選,在南投地區建立了防治示範區,持續進行對小黑蚊各種試驗工作。

化學防治的替代方案

2014年,台北大安森林公園蚊蟲生態防治,使用表土覆土及草木灰溶液澆灌的雙重防治法,加上8個防蟲精油自動供應站,成功減少小黑蚊的危害,如(圖三)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內的防蚊液,能有效減少小黑蚊的危害。

用鹼性水的應用

2023年,東海大學卓逸民教授發現,噴灑鹼性水能顯著減少土壤中的微細藻類數量,進而降低小黑蚊密度約4成到5成,而對樣點中的節肢動物如昆蟲和蜘蛛,以及土壤中的蚯蚓之多樣性及數量幾乎未受影響。

百年來的防治成就

經過一百多年的研究,台灣在小黑蚊的防治上取得世界領先的成果。從最初的發現和命名,到分類、生活史的研究,棲地的生態環境及分布,再到防治藥劑篩選和半天然防治方法,台灣科學家們不斷努力,但仍無法如登革熱(伊蚊)、日本腦炎(庫蚊)和瘧疾(瘧蚊)等蚊子的傳染病可以受到控制。所幸,小黑蚊只會叮咬吸血,尚未發現小黑蚊會傳染疾病。然而小黑蚊依然困擾著台灣的公園、校園、遊樂區,為台灣民眾戶外休閒活動增添不少麻煩。

小黑蚊這麼厲害,人類為什麼對它束手無策?下一篇,我們將深入探討小黑蚊的生活史及生活型態。在這百年的防治歷史告訴我們,單一思維方式無法應對這個無孔不入且不斷演進的小黑蚊。回歸道法自然,不用殺生的方式,或是改變棲地環境的方式,利用健康土壤生態系平衡的方法來平衡小黑蚊的密度,其實是最順應自然的解方。

30 09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