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台灣建築師 讓福建千年古鎮重生

嵩口古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朝,自古是閩中重要商埠、水陸交通樞紐,留存160多座明清古民居。圖/中新社

嵩口鎮除了古民居「修舊如舊」,還引入新型業態,圖為鎮內的藤編文創店。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位於中國大陸福建的嵩口古鎮,歷史可追溯自南宋,只可惜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千年歷史在短短五十年間沒落了;儘管嵩口鎮二○○八年獲頒「中華歷史文化名鎮」,這頭銜對當時的居民來說,並沒有實質意義,年輕人早早離開這片土地,除了鎮內一百六十多棟古厝,因無人居住而衰敗,老屋、新房混雜,環境也很髒亂,還被視為「千年破鎮」。

所幸在二○一四年,嵩口鎮被列入福建省計畫實施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試點項目,自此便開始了蛻變之旅;因當時大陸缺乏小鎮重建的經驗,合作對象選定台灣。

夯土砌鶴形路  找回居民集體記憶

經過多方牽線,台灣建築師鄧海與他的團隊來到嵩口,對這裡一見傾心,開始了對古鎮的保護和活化改造;「從那一天起,我們和本地人一起實現了約五十項保護活化改造。」鄧海表示,我們需要讓新老建築共存,用最小的干預、最小的投資來重塑古鎮的文化生態空間,既讓古民居的存在有價值,也讓居民增加收入。

首先修復的是大陸唯一一條鶴形路,當年的鄭家大族,特地將古厝兩棟宅院之間的巷道,用圍牆建成鶴頸的形狀,寓意家業繁盛吉祥,其實路的直線距離只有五公尺,但卻把巷道繞得極度彎曲,形狀就像一隻仙鶴;只是卻因為年久失修,土牆崩塌了,這處毀損的古道,就是第一個被修復的場域。

「古鎮振興要吸引對的人」,鄧海指出,這條路修復好,能吸引深度尊重當地文化的訪客,它對當地的家族也深具意義,更是當地居民的集體記憶;不過,修復過程可說困難重重,這道牆其實是夯土牆,技藝早已失傳,團隊找到一群曾看過夯土的老師傅,然後再找泥土不斷實驗,總算完成任務。

新老建築共生  保留古韻創造商機

鄧海更親自進駐古鎮,以「陪伴式」設計,帶領團隊與村民,按照新舊融和、新老建築共生的理念,既「修舊如舊」留住古韻,又賦予了新功能,原本破敗的古鎮,經過改造、活化後,煥發出新的魅力:明清古民居「修舊如舊」,古鎮藤編、武術等文化逐漸恢復,咖啡館、書店、電影院等在古民居中扎根。

「以前房子閒置下來,但現在古鎮改造後不一樣了。」在嵩口古鎮的「鄭記蛋燕」店舖,店主鄭秋蘭正忙著招攬客人。她曾在上海開餐飲店,幾年前返回嵩口創業,以當地的特色小吃蛋燕作為主打產品,逐漸打響了知名度。

除了糕餅店,隨著嵩口鎮逐漸找回生命力,愈來愈多年輕人回來,開民宿、文創店等,從小在嵩口鎮長大的林露露表示,看著兒時夯土木構的老房子一點點煥新,更重拾自己對家鄉振興的信心。

不過,留下來的不僅是人,還有傳統手藝,林登炎從事傳統竹編手藝已超過五十年,手上的篾活從沒停過,但隨著時代變遷,籃筐、淘箕、蒸籠等竹編器具愈來愈少人使用,堅守竹編的篾匠更是愈來愈少;但古鎮活化之後,大量觀光客湧入,開始有人找林登炎編製燈具、茶具等。煥發新生命力的嵩口鎮,也為傳統技藝帶來新生機。

16 10 2024

Email:newsmaster@merit-times.com.tw

Tel:+886-2-8787-7828

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五樓

Design by BLC

人間福報官網
學生園地
班級登入